感谢亲爱的班主任李妍老师给我这个写毕业生征文的机会!能以这样的方式在本科毕业,即将离开北大之际表达对学校,学院,辛勤培养我四年的老师,朝夕相处的同学的感谢,与未来的学弟学妹交流,我感到珍惜又责任重大。
首先要感谢北大,感谢信科,给我提供了四年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我们的理科一号楼,虽然有些陈旧,但是每一间办公室都是热心和乐于帮助的老师;我们的45甲楼宿舍,虽然拥挤脏乱,但是却以最密集的方式聚集这能够在各个方面提供帮助,共同进步的同学。我们的食堂,虽然天天被吐槽吃腻了,受不了,但是到了国外,回了家,还是会想念食堂多样的饭菜和便宜的价格!北大的创研院院长Professor Lu 说的好,“What you learn depends on with whom you learn”, 我还想加一句“where you learn”, 能在燕园与中国最优秀的老师,同学一起学习,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还要感谢北大,是北大给了我走向世界的机会。到卡耐基梅隆做暑期科研,访问哈佛,普林等世界一流名校,到香港大学学期交换,到新西兰老百姓家中体验生活,与美国同学一起游死海,在耶路撒冷哭墙前许愿。老师和师兄们常讲,北大同学要有广阔的视野。在打好坚实的信息科学基础的同时,还要增长见识,Do things right, 更要Do the right thing。
对于亲爱的学弟学妹们,首先我想对你们说congratulation!恭喜你们正确的选择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如果可以更加正确,就是还选择了信科计算机系!引用卡耐基梅隆大学介绍计算机本科专业中的一段话“Computational thinking will be a fundamental skill used by everyone in the world by the middle of the 21st Century.”学习计算机思维,你们将掌握未来。
我猜在你们跨入北大校门的时候,有的可能更加青睐光华,经院。但是美国的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都在被越来越定量和计算机化,而北大非计算机系的本科训练远远达不到美国一流定量社会科学的要求,作为计算机系的本科生再从事这些方面的工作可能更加有利。也许你是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出身,更加喜爱纯粹的理科思维,来信科也一定不错。拿计算机最高奖图灵奖的唯一一位华人姚期智就是物理学博士,计算机科学更是源于数学,另一位图灵奖得主Robert Tarjan本来痴迷数学,但是学习计算机后感受到“Computer Science is the way to do math which has real impact”, 计算机与纯粹数学研究相比,更容易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实际影响,而能够让世界变得更好,一定是我们北大人,信科人的使命。金融业更是如此,许多外院系想去读金融工程,到华尔街工作的同学大四时都在努力自学C++, 还希望找计算机系的老师做项目,而你们大一、大二的时候已经在代亚非老师的“计算概论”,郭炜老师的“程序设计实习”和张铭老师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课中,与小伙伴们一起,在世界总决赛同学,信息学竞赛金牌同学带领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几门课,也是信科大一大二最“虐“的几门课,作为没有编程基础的同学,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同学包括我自己常常会感到十分困难而想要退缩。这个过程中我有几点感悟非常想要分享给学弟学妹们。首先,如美国总统John Kennedy所说”Doing hard thing is what makes people better”, 北大的同学都是高中的”天才“,”佼佼者“,甚至充满了”容易的成功“,所以当遇到POJ的一次又一次wrong answer,TLE的”失败“, 大作业浩大的工作量没有头绪的时候,反而容易产生失败感和畏惧感,然而这些困难的事情,这些正是体现作为优秀的北大同学智力价值,增长同学的能力的地方。不能”因为“习惯于成功而不敢面对失败”。其次,向同学学习,与同学合作总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天想不通的一道题,搞竞赛的同学可能几句话的点拨就能让人豁然开朗。原来同学可能习惯于当第一,当”最好的同学“,但是在北大这样人才济济的环境下,保持一个低的姿态多向同学请教,可能常能收获更多。另一方面也不要丧失自信,要相信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帮助同学中赢得同学的尊重,同学和朋友间总是要双向的付出。最后,即使你和我一样,学了很久很久,花了很长时间,在每次的上机考试中和大牛们解出的题目相比也还有着倍数的差距,没关系,自己锻炼了,收获了就好,一定要持续的保持自信!在北大学的不好,不意味着在整个世界的大尺度上学的不好。我记得我在”计算概论“课的第一次编程考试中刚刚及格,名列全班倒数第二,后来也成功的拿到了CMU算法最好,担任ACM队教练的教授的Excellent评价和推荐信。
“主动,一切习惯中最好的那一个”。这是我在燕园四年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还记得原来的林建华校长曾经说过“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上北大的,北大适合‘主动性强’的,‘有想法的’同学”。当时刚刚入校还不能理解,现在将要毕业,看到同学出路各不同,才有了一些感悟。在北大有各种各样的机会,资源,从师兄师姐的指点,到出国交流交换的机会,再到本科生科研,都需要自己搜集信息,寻求帮助,主动争取,没有人会把机会送到手边。这也许是和我们的隔壁清华最不同的一点。隔壁一入校的时候会有师兄,辅导员告诉新生,你应该干什么,要怎么干,而北大则强调的是自由发展,自由的环境可以让有想法,有行动力的同学自由施展,也可能让迷茫的同学宅在寝室在电子游戏中“混过”四年。所以在北大,一定要主动学习,主动追求。另一方面,燕园之大,未名湖是个海洋,四年不吃不睡也只能取一瓢饮,这时有明确的目标,或者校长说的“想法”,并且专注的坚持,可能会比面面俱到收获更多。尽可能的多了解,多长见识,是为广,在了解见识的过程中常会感悟到“居然还可以这样,还可以那样”,把许多固定成见中的不可能变成可能。但是光看远远不够,一个人的精力又非常有限,所以集中在一个方面,甚至一个点上称为专家,是为深,或者特长,在任何一个集体中都要有自己独特的专长,这会构成自己存在乃至闪光的理由。
最后还有一点想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能考上北大,来到信科,已经证明了作为一个“个人”智力的卓越和万里挑一的成就,在与同龄人的第一次大比拼中已经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功。这样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如果还只追求个人的成就其实就在原地踏步,甚至不如当年十八岁的时候。我想这是为什么每一次毕业典礼的时候校长们都讲要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需要结合,为什么Gates 在Stanford 毕业典礼上讲要Change the world with empathy, 这种为他人服务,为人类共同的事业服务的精神,就从帮助和影响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开始!作为师兄,可能帮助不了大家太多,有问题困惑请给我发邮件douxiaotian@pku.edu.cn, 如果能帮助到学弟学妹读者,我会感到非常欣慰.